今天要帶大家認識一個隱藏在台南市區的歷史遺跡——臺灣府城-東外城 艮方砲台遺址。這裡雖然不像安平古堡或赤崁樓那樣有名,卻是見證清代府城防禦體系的重要角落。走在現今的東門圓環一帶,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守護府城的軍事要塞,現在只剩下一小段城牆遺跡,靜靜訴說著過往的故事。
艮方砲台屬於清代臺灣府城東外城的防禦設施之一,建於18世紀中葉。當時的府城除了內城,還在外圍修築了東、南、北三面的外城牆,並設置多座砲台。從現存史料來看,艮方砲台的位置大約在今天的東門路與勝利路交叉口附近。雖然現在已經看不到完整的砲台建築,但從周邊殘存的城牆基礎,還是能感受到當年的軍事氛圍。
說到府城的防禦體系,不得不提到其他幾座重要的砲台遺址。這裡整理一個簡單的對照表,幫助大家了解:
砲台名稱 | 方位 | 現今位置 | 保存狀況 |
---|---|---|---|
艮方砲台 | 東北 | 東門圓環周邊 | 部分城牆殘跡 |
巽方礮台 | 東南 | 台南大學附小附近 | 已不存 |
兌方砲台 | 西 | 西門路一帶 | 完全消失 |
走在東門路一帶,細心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人行道上偶爾出現的解說牌,上面記載著府城城牆的歷史。這些不起眼的標記,其實是我們與過去連結的重要線索。特別是勝利國小圍牆旁的那段殘牆,雖然只有短短幾公尺,卻是珍貴的歷史見證。
附近居民說,小時候這一帶還能看到更多城牆遺跡,隨著都市發展,很多都已經消失在新建築之下。現在留下的艮方砲台遺址,可以說是相當難得的歷史片段。下次經過東門路時,不妨放慢腳步,想像一下兩百多年前,這裡曾經是守衛府城的重要軍事據點,砲口指向遠方,守護著城內百姓的安全。
誰知道府城東外城艮方砲台在哪?台南人帶你找!這座隱藏在巷弄間的清代遺跡,連很多在地人都不知道具體位置。今天就讓老台南帶路,一起挖出這個超冷門的古蹟景點。
首先要搞清楚方位,艮方砲台其實就在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後門附近。從東寧路轉進長榮路二段的小巷子,會看到一排老榕樹,砲台遺址就藏在樹蔭下的圍牆邊。這裡原本是清朝台灣府城東外城的防禦工事,現在只剩下不到50公分的殘垣,但仔細看還是能找到當年的花崗岩基座。在地阿伯說小時候常在這玩捉迷藏,那時遺跡比現在完整多了。
為了幫大家更清楚定位,整理幾個關鍵地標:
參考點 | 方位指引 | 步行時間 |
---|---|---|
成大光復校區後門 | 往東寧路方向直行約200公尺 | 3分鐘 |
東寧郵局 | 對面巷子右轉到底 | 5分鐘 |
長榮中學側門 | 沿圍牆往鐵道方向走 | 8分鐘 |
實際走訪會發現,砲台遺址現在被夾在民宅和學校圍牆之間,周邊還留著幾塊當年城牆的石材。最特別的是地面有塊凸起的方形平台,那就是砲台基座的殘跡。附近住戶說常有日本人專程來找,因為日治時期的地圖還標註著這個位置。建議下午三點後過來,陽光斜照時更容易看清石塊的紋理。
路上會經過一間開了60年的紅茶攤,老闆娘都知道大家在找什麼,買杯古早味紅茶順便問路最方便。記得穿好走的鞋子,因為最後一段是碎石小路,雨天會有點泥濘。雖然現在只剩下一小角遺跡,但摸著冰涼的花崗岩,還是能感受到當年守衛府城的歷史氛圍。
什麼時候建的?揭開艮方砲台的歷史年代,這個問題一直讓許多歷史愛好者好奇。位於台灣北部的艮方砲台,其實是清朝時期為了防禦外敵而興建的海防設施,具體建造時間可以追溯到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。當時清朝政府為了加強台灣的防禦工事,特別在北部沿海一帶修築了多座砲台,艮方砲台就是其中之一。
這座砲台的建築風格相當特別,融合了當時中西方的軍事設計理念。砲台的主體結構是用堅固的安山岩砌成,砲位則面向大海,可以俯瞰整個海灣,戰略位置非常重要。根據史料記載,當時砲台上配備了多門先進的克虜伯大砲,火力相當強大。不過隨著時代變遷,這些大砲大多已經不見蹤影,只剩下砲台的遺址讓我們緬懷過去。
關於艮方砲台的詳細資訊,可以參考以下表格:
項目 | 內容 |
---|---|
建造年代 | 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 |
建造目的 | 防禦法國艦隊入侵 |
建築特色 | 安山岩結構,中西合璧設計 |
原有裝備 | 克虜伯大砲多門 |
現存狀況 | 部分遺址保存,列為市定古蹟 |
走在艮方砲台的遺址上,不難發現許多當年的軍事設施痕跡。比如說彈藥庫的拱形結構依然完整,砲位的基座也清晰可見。這些遺跡見證了台灣在清末時期的海防歷史,也讓我們了解當時的軍事科技水平。有趣的是,砲台周圍還保留著當年的兵營遺址,雖然現在只剩下斷垣殘壁,但還是能想像出當年士兵在這裡駐守的場景。
近年來,當地政府對艮方砲台進行了修復工程,讓這處歷史遺跡能夠更好地保存下來。修復過程中發現了不少當年的建築材料,包括特殊的糯米灰漿,這種傳統工法讓砲台能夠在百餘年後依然屹立不搖。現在這裡已經成為熱門的歷史景點,每到假日總能看到許多家長帶著小朋友來認識台灣的軍事歷史。
為什麼台南東外城要蓋艮方砲台?防禦功能解密
台南東外城嘅艮方砲台係清朝時期重要嘅防禦工事,唔少人都好奇點解要特別喺呢個位置起砲台。其實呢度係當年府城防禦嘅關鍵缺口,東邊地勢較低又靠近柴頭港溪,敵人好容易從呢度突破。砲台建成後,配合附近嘅城牆同壕溝,形成完整嘅防禦體系,有效阻擋敵人進攻。
當時嘅防禦設計好有智慧,砲台唔單止可以放置大砲,仲有駐軍同儲存彈藥嘅空間。更重要嘅係,佢嘅位置經過精心計算,射程可以覆蓋成個東邊平原。下面呢個表格簡單列出咗砲台嘅幾個重要功能:
功能項目 | 具體作用 |
---|---|
火力壓制 | 控制東邊平原嘅主要通道 |
預警作用 | 高地勢利於觀察敵軍動向 |
側翼支援 | 與其他砲台形成交叉火力網 |
物資儲存 | 戰時提供彈藥同糧食補給 |
講到建築特色,艮方砲台同一般四方形嘅砲台唔同,佢採用咗多角形設計,咁樣可以增加射擊角度,減少防禦死角。當時嘅工匠仲特別加強咗砲台嘅地基,因為東外城一帶土質較軟,要確保砲台喺長期使用同雨天時都唔會下陷。而家去現場睇,仲可以見到部分殘留嘅磚石結構,上面嘅痕跡記錄咗當年嘅建造工法。
砲台嘅選址仲考慮到同周邊居民區嘅關係,既唔會太近影響百姓生活,又唔會太遠難以支援。當年嘅規劃者仲特意保留咗砲台後面嘅道路,方便軍隊快速移動同補給。呢啲細節都顯示出古人喺城防設計上嘅深思熟慮,唔係隨便起個砲台咁簡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