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手爸媽看到寶寶頭頂軟軟的囟門形狀總會特別緊張,其實這是每個嬰兒都會經歷的正常發育過程。囟門就是寶寶頭骨還沒完全閉合的地方,摸起來軟軟的、有時候還會看到微微跳動,主要分為前囟門和後囟門兩個部位。前囟門比較大,形狀像個菱形,大概在寶寶額頭正上方;後囟門比較小,位置靠近後腦勺,呈三角形。這兩個地方要特別小心保護,千萬不能用力按壓。
很多家長會發現寶寶的囟門形狀每天都不太一樣,這其實跟寶寶的姿勢和身體狀況有關。像是平躺時囟門可能會看起來稍微凹陷,喝奶或哭鬧時又會變得比較飽滿。不過如果出現以下這些狀況就要特別注意:
囟門狀態 | 可能原因 | 建議處理方式 |
---|---|---|
明顯凹陷 | 脫水 | 檢查尿布是否濕潤,增加餵奶量 |
異常凸起 | 顱內壓升高 | 觀察是否伴隨發燒、嘔吐,盡快就醫 |
持續鼓起 | 腦部問題 | 立即帶寶寶給小兒科醫師檢查 |
閉合過早 | 頭骨發育異常 | 定期追蹤頭圍生長曲線 |
通常後囟門會在寶寶2-3個月大時閉合,前囟門則要到1歲半左右才會完全長好。這段期間幫寶寶洗頭要特別溫柔,用指腹輕輕清洗就好,千萬不要用指甲去抓。有些長輩會說囟門不能碰風,其實只要不是對著電扇或冷氣直吹,一般室溫下戴個薄帽子就夠了。
平時可以多觀察囟門的變化,像是洗澡或換尿布時順便檢查一下。正常情況下囟門應該是平坦或稍微下凹的,摸起來有彈性但不會太軟。如果發現形狀突然改變,或是寶寶出現嗜睡、食慾不振等狀況,最好帶去給醫生檢查比較安心。記得不要自己亂擦藥或按摩,囟門下面就是腦部,任何不當處理都可能造成傷害。
寶寶囟門什麼時候會完全閉合?新手爸媽必看時間表
新手爸媽們一定都對寶寶頭頂那塊軟軟的地方充滿好奇吧!那個叫做囟門的部位其實是頭骨還沒完全閉合的地方,摸起來會感覺有脈搏跳動。很多家長都會擔心什麼時候才會閉合,其實這是個自然的過程,只要掌握好時間表就不用太緊張啦。
一般來說,寶寶的囟門分為前囟門和後囟門兩個部分。後囟門比較小,通常在出生後2-3個月就會閉合;前囟門就比較明顯了,大概要到1歲半左右才會完全閉合。不過每個寶寶的發育速度都不太一樣,只要在正常範圍內就沒問題喔!
下面這個表格整理出囟門閉合的時間參考,爸媽們可以對照看看:
囟門部位 | 閉合時間範圍 | 注意事項 |
---|---|---|
後囟門 | 出生後2-3個月 | 通常最先閉合,形狀呈三角形 |
前囟門 | 1歲-1歲半 | 面積較大,閉合時間差異也較大 |
特殊情況 | 超過2歲未閉合 | 建議帶寶寶給小兒科醫師檢查 |
平常照顧寶寶的時候,記得不要太用力觸摸囟門區域,但也不需要過度保護。幫寶寶洗頭時用溫水輕輕沖洗就可以了,不用特別避開。如果發現囟門有異常鼓起或凹陷的情況,或是閉合時間跟表格差太多,就要趕快帶去給醫生看看囉!
有些爸媽會發現寶寶哭鬧時囟門會微微鼓起,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用擔心。反倒是如果寶寶在安靜狀態下囟門明顯凹陷或凸起,可能就要注意是不是有脫水或顱內壓升高的問題。平常可以多觀察囟門的狀態,但也不用天天盯著看啦,放輕鬆才能當個快樂的爸媽啊!
為什麼嬰兒囟門會跳動?兒科醫師來解答
新手爸媽抱著軟綿綿的寶寶時,常常會發現寶寶頭頂有個會跳動的「軟軟的地方」,這就是我們說的囟門啦!其實這是完全正常的現象,不用太過緊張。嬰兒的頭骨還沒完全閉合,前囟門通常要到1歲半左右才會慢慢閉合,這段期間看到跳動其實是血管搏動傳導到皮膚表面的自然現象。
囟門跳動的程度每個寶寶都不太一樣,主要跟這些因素有關:
影響因素 | 說明 |
---|---|
寶寶情緒狀態 | 哭鬧或興奮時血流加快,跳動會更明顯 |
環境溫度 | 天氣熱或穿太多時,血管擴張會讓跳動更易觀察 |
寶寶姿勢 | 平躺時因為重力關係,跳動通常比直立抱著時明顯 |
個體差異 | 有些寶寶囟門較大或皮膚較薄,跳動看起來會特別明顯 |
很多家長會擔心囟門跳動是不是代表寶寶生病了,其實只要跳動是規律的、沒有伴隨發燒或嘔吐等症狀,通常都是正常的。不過如果發現囟門異常鼓起或凹陷,或是寶寶出現精神不佳、食慾下降的情況,就要趕快帶去給醫生檢查喔!
平常照顧寶寶時,記得不要用力按壓囟門區域,洗澡時輕輕帶過就好。有些長輩會說「摸囟門會讓寶寶變笨」,這其實是沒有科學根據的迷思啦!只要動作輕柔,偶爾觸碰到是完全沒問題的。寶寶的囟門就像一個天然的小窗戶,讓我們可以觀察到他們頭部發育的狀況,真的是很神奇的設計呢!
最近天氣熱到爆,好多新手爸媽都在問:「囟門凹陷是脫水徵兆嗎?如何判斷寶寶水分夠不夠」。其實寶寶的囟門就像個天然的水分偵測器,當你摸到寶寶頭頂那個軟軟的地方突然變凹,真的要注意可能是脫水的警訊喔!特別是現在這種悶熱的天氣,小寶寶更容易流失水分,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實用的判斷方法,讓爸媽們不再手忙腳亂。
首先要知道,囟門凹陷確實是脫水的常見症狀之一,但也不是唯一指標。你可以同時觀察寶寶的其他狀況,像是尿布濕的次數變少(新生兒每天至少要有6-8次)、嘴唇乾燥、哭的時候眼淚很少,或是活動力明顯下降。如果這些症狀出現2個以上,就要特別小心了。記得我鄰居上個月就是沒注意到這些細節,結果寶寶輕微脫水送急診,真的嚇死全家人。
這裡整理一個簡單的對照表,幫你快速判斷寶寶的水分狀況:
觀察項目 | 水分充足表現 | 可能脫水表現 |
---|---|---|
囟門狀態 | 平坦或微凸 | 明顯凹陷 |
尿布更換頻率 | 每天6-8次以上 | 少於4次且尿色深黃 |
皮膚彈性 | 按壓後迅速回彈 | 按壓後回彈慢 |
精神狀態 | 活潑好動 | 嗜睡或煩躁不安 |
口腔黏膜 | 濕潤 | 乾燥黏膩 |
除了觀察這些外在症狀,其實預防才是最重要的。母乳寶寶可以增加餵奶頻率,配方奶寶寶則要注意沖泡比例不能隨意調整。如果天氣特別熱或寶寶有發燒、腹瀉狀況,可以適量補充電解質水(但記得要選嬰兒專用的)。我表妹的經驗是隨身帶個小噴瓶裝煮沸過的冷水,隨時幫寶寶噴臉降溫,也能減少水分流失。
另外要提醒的是,不同月齡的寶寶對水分需求也不一樣。6個月以下全母乳寶寶通常不需要額外喝水,但開始吃副食品後就要注意水分攝取。有些老人家會說「寶寶口渴自然會哭」,但其實等到寶寶哭鬧時,往往已經輕微脫水了。最好的方式是固定時間就讓寶寶喝點水,養成習慣比較安心。